跳到主要內容區

12-張愛玲《愛》

張愛玲《愛》
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,
於千萬年之中,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,
沒有早一步,也沒有晚一步,
剛巧趕上了,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,
惟有輕輕的問一聲:「哦,你也在這裡嗎?」
 
【原文】
這是真的。
有個村莊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,生得美,有許多人來做媒,但都沒有說成。那年她不過十五六歲吧,是春天的晚上,她立在後門口,手著桃樹。她記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。對門的年輕人同她見過面,可是從來沒有打過招呼的,他走了過來。離得不遠,站定了,輕輕的說了一聲:「哦,你也在這裡嗎?」她沒有說什麼,他也沒有再說什麼,站了一會,各自走開了。
就這樣就完了。
後來這女子被親愛拐杖賣到他鄉外縣去做妾,又幾次三番地被轉賣,經過無數的驚險的風波,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一回事,常常說起,在那春天的晚上,在後門口的桃樹下,那年輕人。
 
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,於千萬年之中,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,沒有早一步,也沒有晚一步,剛巧趕上了,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,惟有輕輕的問一聲:「哦,你也在這裡嗎?」
 
【作者】
    張愛玲,本名張瑛,一九二一年出生於上海,進洋學堂時母親臨時起意幫她改名為愛玲。祖父是張佩綸,是一個飽讀詩書、對天下懷有大志的讀書人,常大膽抨擊時弊、糾彈失職官吏,甚受士林矚目。。張佩綸的元配夫人在他戍邊時病故,因而在擔任幕僚期間得以和李鴻章的女兒菊耦結緣。菊耦容貌秀麗、能詩能文。祖父母才子佳人的故事還被影射寫入了《孽海花》。張愛玲生長在上海,一個熱鬧繁華的租界地,世界各國在這裡角力,各種文化在這裡互別苗頭。當時也是五四運動興起的時代,重視個人主義與戀愛婚姻自由,提倡白話文運動、掃除封建保守陋規,東西方思潮激烈地激盪著。她早期的作品《傳奇》系列的主人翁們也活動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。
  張愛玲自幼父親為她延師教導,熟讀古典詩詞使她的文字的功力爐火純青。相對於保守的父親,張愛玲的母親是一位才華洋溢的新派女性,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並且醉心於西洋文化,由於不甘受舊式婚姻的束缚加上夫妻感情不睦,母親在張愛玲四歲時出國留學,直到父親病危時才匆匆返國。久違且光鮮亮麗的母親讓張愛玲好生羨慕,整個家因為母親而活了起來,母親帶回了音樂、美術,這一切讓小小的她好生羨慕,這段期間也是她童年最快樂的記憶。不過,母女相聚的時光並不多,加上母親嚴格的西方淑女教育常讓生活白痴的張愛玲備感困窘,母親對金錢仔細的態度也深深蘄傷母女情感,並影響日後她對金錢的態度。情感淡薄的母親並沒有給她足夠的母愛。在這必須附帶一提的是張愛玲的後母,這位後母一如童話描述般的令人畏懼。我們看張愛玲筆下的母親,大部分怯懦、對子女苛刻、多半與此有關。
    張愛玲自幼聰慧,開始唸書即顯現不凡的文學才能,七歲動筆創作小說,雖未完成,但已展露她不凡的才華,除了寫作之外繪畫、音樂方面都有不錯的造詣。也由於自幼家庭環境的影響,養成了張愛玲孤傲的個性,沉默、不喜與人交往,將自己鎖在一個封閉的世界中,用一雙冷冷的眼打量著這個世界。張愛玲對自己的品味及風格充滿了自信,她對一般批評家的評論絲毫不放在心上,堅持自己的文學主張。
  張愛玲前後共有兩段婚姻,第一段發生於抗戰時期的上海,與汪精衛偽政權文化部長胡蘭成的姻緣〈1944至1947〉。最後與他分手,是因為胡蘭成的移情別戀和性情浮華所造成的。但張愛玲最精采的作品,幾乎完成與此一時期。第二任丈夫是美國作家賴雅,兩人於1956年結婚,當時張愛玲三十六歲,而賴雅已六十五歲。1961張愛玲來台訪問時,賴雅中風病逝。整體而言,她和賴雅的婚姻可說是一段苦多樂少的中美姻緣。 
  其作品風格大概區分如下:
1、早期-代表作品《傳奇》《流言》-明豔華美
    早期以短篇小說作品集《傳奇》及散文集《流言》為代表,這一個時期他善用繁複的意象、穠麗的字辭營造出明艷華美的風格。
2、中期-代表作品《秧歌》《赤地之戀》-樸素乾淨
《秧歌》《赤地之戀》表現的是貧苦農民的生活,所以筆調明顯的平實許多,而張愛玲在成名之後也力闢繁複堆砌。
3、晚期-代表作品《怨女》《半生緣》-清新流麗。
《怨女》改編自《金鎖記》但整部作品的內容及風格明顯平淡謙和許多《半生緣》則改編自《十八春》。
    張愛玲自幼熟讀紅樓夢,作品風格深受紅樓夢的影響:表現在人物衣飾的精細雕琢,喜歡以烘托、點染景物的方式來描繪人物的內心、思想情感,而不喜歡以單純敘述、內心獨白的方式呈現。另外,可能也深受母親的影響,張愛玲對顏色十分敏感,而且將顏色的感覺寫入作品中,表現在人物的個性、情感上。營造出富麗的感覺。特別是在寫作技巧上,華麗的表象主要表現在意象的運用與精美的詞藻,其古典基礎扎實,文字運用精確。在意象的使用上喜用美麗的事物,但整體的情感卻是蒼涼的。
 
瀏覽數: